耕耘无悔乐秋实 天道酬勤著华章
——有感建勋同志政法综合文集《春华秋实》兼评其印象
杨勇
每个人都来自老家,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烙印重重的心灵故乡。我是个故乡情结较重的人,隔一段时间就回老家去看看,回来时工作会更勤勉。而我看待人或事物常常不由自主地和老家的事物联系起来,由此去做比较。
在我的老家,形容对一个人的印象,往往用“实在”或“不实在”来表述,若说此人实在,那就是最高的褒扬了。我虽与建勋并非老乡,然此兄为人却让我倍感亲切,往来闲聊也很有风趣,言谈话语间如沐春风。
久之,便觉建勋其人,还应该说向以实在著称。我说的实在,一指他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再则是要说的是他的为文辅政了,堪称勤勉务实。至于有人说他酒量不大,喝起来却大气,我却会意一笑。我岂不也是如此?我们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在文字这个范围,闲时小聚也不过是小酌小饮,酒不在多,惟求尽兴。
王建勋是一名爱好写作、执着追求事业,弘扬政法综治宣传工作先进典型的传播者。我和建勋相识于2007年春季里的一天,那时候我刚刚调到市委研究室工作,因了文字的缘分,彼此相熟。记得那天我正在修改一篇调研文章,办公室忽然来了位敦实的中年人,声音洪亮,要找一本新出刊《承德建设》,这刊物是当时我的工作单位市委研究室主办的。此人便是王建勋。原来,我们的刊物刚刚选发了他的一篇有关综治工作方面的文章。我这才开始注意学习并撰写刊发的一些理论文章。
与建勋老兄一样,参加工作后,我也是靠一支笔起步的,过去写的新闻和公文材料较多,在市委研究室工作期间,以撰写调研文章为主,兼而业余创作影视作品。爬格子,搞文字,其实是个苦差事。我写新闻和做秘书工作期间,几乎跑遍了老家县份的200多个村庄,及至在市委研究室工作,也是经常深入到八县三区去调研,回来后“挑灯熬油”的苦心整理,去粗存精,查找时弊,提出决策参考或者撰写各种典型经验,多篇调研文章或得省市级奖励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签批表扬。在写作上,以我的辛苦反观建勋老兄的努力,我们的共同点都是勤勉奋进,以文辅政。
鲁迅先生有句话,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大凡苦心孤诣,勤勉爬格子的人,包括建勋老兄,亦有同感。不说青灯古佛,也可以说是苦行僧一般的辛苦了。因此,若无定力,若无精心选材、谋篇布局,潜心创作,难以写得出拿手的文章。因此,我深深理解搞写作的人的苦衷。搞文字的人的成就感并非是写出一篇好文章那么简单,能写得出好文章的,大部分也是具有较强逻辑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胸无半点墨,难得好文章。这个“墨”,其实指的是智慧。
建勋在政法口工作,除了日常的公文和繁杂的事务外,他还积极动笔,撰写了大量新闻和调研文章,为普及政法工作相关知识和提出良好的工作决策与建议作出了很多付出,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目前,虽然他是承德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他仍然对笔杆子恋恋不舍,经常研究政法综治理论与实践,功底深厚、颇有见地,具有独到见解。
建勋勤于阅读,注重思考,知识丰富,是政法论坛的“杂家”学者。在年近半百之年,他将视觉延伸到社会神经末梢,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大力宣传政法综治阵地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先进典型,以丰厚的素养和社会阅历为基础,利用三年半的时间收集、整理、编辑而成的《春华秋实》,可见他是一位热爱政法工作的的佼佼者,为迈出校门、通向政法战线的青年学子们提供的一本从事公文写作的有益借鉴的参考书。
《春华秋实》中人物写真、新闻特写、时代强音、司法实践、专题调研板块,标题新颖、健康有为。既有描述人物的内在性格,又有司法实践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彰显重要作用的外在轮廓;既有关注民生,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社会的举措,又有解决专项工作问题的对策;既有关心当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进步的特点,又有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建议。
我读完《春华秋实》这本书,深有感触,这部《春华秋实》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实用性,又有指导意义,成为政法战线同志们培育高尚情操的和写作的帮手。这是《春华秋实》中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通俗易懂、耐人寻味,给人刻下深深的烙印,有意识地总结摸索而逐步历练出成功的经验,为青年学子在写作的道路提供了绿色渠道。应该是在学习中逐步培育出来的,读书学习是人们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
敬惜字纸,天道酬勤。在业余写作的道路上,我不敢轻言妄语。作为有共同爱好的文友、生活中的哥们,我用心拜读了建勋老兄的《春华秋实》。不敢作序,只是简单地把自己读后感记录下来。但凡有益,也是感谢建勋多年来对文字的敬意和实践!愿早日出版,惠及他人。
这部《春华秋实》辑录了平凡见真情,青春永不悔的实例。书中包含的人生闪光和丰富哲理,正是引导青年适应环境、融入事业、得到启迪、走向成熟的参考教材,寄托着作者对人才成长的渴望,细细品读,大有裨益,定会从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努力工作,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跨越赶超的时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